close
轉載自流通快訊雜誌638期 2009/12/20
文/顏子瑋 攝影/袁慶華

五年級生的美廉社(三商家購)總經理邱光隆,在零售業中是從食品飲料部門的採購做起,曾待過萬客隆與大潤發,也曾當過店長、採購部門的副總經理等職位,對各類商品的採購瞭如指掌...
在經濟成長力道萎縮,零售業整併頻傳的年代,勇於投入並以創新方式經營的業者不多。美廉社能夠在短短3年內以有別於其他業者的經營型態迅速拓展至近200家門市規模實屬不易。

邱光隆認為,現代社會中沒有一個通路不需任何改變仍能維持長久不敗。就連Wal-mart也是不斷地在做調整。而近幾年「hard discounter(※注1)」是較盛行的通路種類,其中較具代表性是德國的「Aldi」。目前在歐洲的hard discounter有10個品牌以上,其中家樂福就有「Ed」和「Dia」兩個品牌,顯示出即使是國際大型零售商也無法只專注於某一種通路。為迎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,通路業者必須進行切割。

在大潤發時由於總公司仍希望繼續強化台灣的量販部分,使邱光隆感受到被束縛,成長遇到了瓶頸。此時機緣巧合遇到了對折扣商店也頗有興趣的三商行董事長陳翔立,在志同道合的形況下促成了美廉社的誕生。邱光隆認為,有人能一起實現想做的事便是最大的幸福。

台灣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?

Hard discounter的概念就是兼顧「便利」與「便宜」。台灣的零售通路中,有特別便利的,也有標榜便宜的。

由於各國零售通路結構有所差異,一般歐洲並沒有所謂的便利商店,較小的商店就是一般的超市以及hard discounter。但歐洲hard discounter一般開在郊區,其便利性又不如台灣便利商店這麼方便。因此邱光隆當初在構思以台灣的消費習慣要符合消費者對「便宜」與「便利」的要求,又要使供應商能夠接受的通路結構時花了蠻長的一段時間。

除了滿足消費的需求
也必須獲得廠商的支持

邱光隆表示,這種新的通路結構之所以能夠成功,不單是掌握消費者的需求,還要能夠獲得廠商們的支持。只要能在這兩端扮演好維持平衡的角色,使收入與支出能夠平衡就有機會成功。一開始的時候廠商一定有許多疑惑,當初也有辦過招商會,希望在短時間內聚集多數的廠商聽到我們想做的事。

不過讓人家聽到並不代表就一定做得到,在台灣的通路結構中,無論是便利商店、超市、量販店,各業態中最大的企業都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市佔率,這些大買家們基本上不希望有新的通路形成後來瓜分市場。雖然廠商對新的通路抱有興趣,但同時也必須面對來自大買家們的壓力。

一開始許多大廠對美廉社是否能夠做起來抱著存疑的態度,所以邱光隆在第一階段2006~2007年間,所做的就是確實把店開出來,並且用最簡單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,那就是「價錢」。邱光隆說,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們開始推第二或三、四線的品牌。所以,在我們的店裡可以看到一些很久沒看到,甚至幾乎被遺忘的品牌。

交易方式簡單化
找出獲利與低價之間的平衡

相較於其他現代通路與供應商往來時訂立的繁瑣計算方式,美廉社傾向簡單化,邱光隆認為單純的交易方式能夠獲得更多優質商品廠商的支持。邱光隆表示,我們不收上架費也不是用寄賣的方式,都是進貨買斷的,票期則依庫存高低而訂定,未來甚至希望能夠逐漸以「不退貨」的方式來換取折扣,以降低成本。透過本身的物流來管理庫存風險,使營業額成長。在執行這種方式之前,必須事先統計每日平均銷售量,來找出庫存迴轉及陳列空間最佳的設定。

也有採購曾建議過上架費對公司而言是不錯的收入,但邱光隆認為,上架費會影響採購對進貨與否的判斷。店內的陳列空間原本就不大,如果硬要放消費者不會買的商品,就浪費的一部分的空間,消費者也少了一些選擇。邱光隆希望維護採購的主權,只賣消費者真正想買的商品。

邱光隆表示,我們在廠商與消費者的中間,只要讓廠商能夠獲利,並讓消費者滿意,就能夠長期經營。

雜貨店式散裝銷售
解決供貨問題並形成差異化

有別於一般現代通路,在美廉社裡能夠看見像傳統雜貨店般散裝糖果、南北貨的銷售方式。邱光隆解釋它的來龍去脈:起初像雜貨店一樣賣散裝穀物的構想是考慮到消費者想要什麼?廠商能提供給我們什麼?當我們沒辦法取得很多有品牌的商品,我們只能賣沒有品牌的商品。而米這些本來就是農家生產的,只要有米商願意提供就可以賣了,又可以與一般現代通路差異化。所以一開始我們店數不多的時候找迪化街的米商供貨,但現在所需的量太大了,一般米商無法備那麼多貨,所以米的部分現在是由知名包裝米大廠供應。而米一直到現在都是我們賣得最好的品類之一,最近配合促銷活動的進行一天大概可以賣5萬斤。

不過邱光隆也表示,一開始的時候曾經用米桶等,讓客人自己盛裝、秤量所需的數量,但其中有許多操作上的困難,像是盛裝的過程中掉落的損耗、顧客故意混裝不同價格的米,以及對磅秤信賴度質疑等問題。

自有品牌商品成為
重點發展項目

有了散裝米的成功,後來美廉社才做更多散裝的南北貨商品。而目前美廉社的方向則是做成包裝的自有品牌,除了食品之外也有洗碗精等生活用品等。邱光隆指出,自有品牌商品對美廉社相當重要,也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知道消費者需要某些商品,但這些商品的廠商無法提供,所以我們找到了另一條出路。一開始找的是能夠小量生產的二、三級廠商,直到店數增多後才有更大的廠商陸續代工做更多種類的商品。目前自有品牌的品項數近200個,為美廉社重要的發展項目。

經營品類管理
決定價格定位

在第二階段美廉社開始導入商品的第一品牌。邱光隆表示,雖然消費者在一開始很容易因為價格而對我們認同,但終究還是希望能夠買到真正想要的商品。所以我們也開始更加強與供貨廠商關係的建立。在第二階段的時候將重心放在「品類管理」,一直到去年的年底才決定將店內的品類固定下來,有哪些結構是我們要賣的,哪些是可以賣多種不同的品牌,而哪些不能賣太多品牌。確認之後我們開始對廠商進行較明確的溝通,也決定了我們的價格定位。

邱光隆說,初期在決定價格時蠻困難的,因為這是一種新型態的通路,我們不知道顧客願意花多少錢來這種新型態通路消費。當時唯一能確定的是「只要賣最便宜就好」,所以我們去其他通路進行調查,以市面上最便宜的價格作為我們的定價。為了持續與消費者溝通,我們只能勤做市調,維持最便宜的價格。

而今年美廉社開始做了台帳管理,店鋪型態也分為社區型及街邊型兩大類,使得價格走向與定位更為明確。邱光隆表示,有了這些措施,以前廠商擔心我們會破壞價格的情況就慢慢減少了,因為我們更確定消費者所需要的是什麼。當初因為我們無法掌握到消費者真正需求,所以只能用最便宜的價格賣。這種作法所投資的成本非常多,但這兩年來所累積的消費資料讓我們能夠掌握到消費者的需求,使我們能夠適足地提供重點商品,較不會形成浪費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,與廠商溝通的情況就愈來愈好。

標榜便宜超低價
美廉全聯大不同

許多人看到美廉社會直接聯想到,是否直接挑戰全聯?邱光隆表示,其實並非如此。當初在設定品牌名稱時,找了幾乎整棟大樓的女性同事還做腦力激盪,想了三、四十個名子,直到後來有人提出了物美價廉的文字概念,才進而決定美廉社的品牌名稱。

邱光隆表示,事實上全聯的單點規模比美廉社大很多,所溝通的商圈也非常大,店內陳設方式也有所差異。同類型商品陳列美廉社若只有一個面,全聯大概會有四、五個面,而且全聯也提供顧客舒適的購物環境,但這完全不在我們的考慮之內。美廉社所注重的只有「便利」與「便宜」,在光線、空調、走道寬度等並沒有特別重視。全方位的服務是必要的,但這些都需要成本,我們盡量滿足顧客最需要的某些部分。對來美廉社的消費者而言,從進門到結帳的時間很短,所需要的只有方便與便宜。

目前美廉社80%的店都在20~30坪左右,也有大於100坪的店,但未來展店的大小會鎖定在20~30坪。與其它的通路不大一樣,全聯多為上百坪,較小的也有70~80坪,而惠康的快速店大概也有40~50坪以上。

而美廉社的生鮮商品只有幾家特定的門市才有,而且是因為社區顧客的要求才有一部份先進行測試。因為美廉社一開始的設定是要簡單,所以成本要非常低,而後來因為顧客的要求才開始有一些設備投資的測試。以往店內只有1個放飲料的冰箱,今年初開始增設較大的冰箱及冰櫃。

美廉社的經營型態較類似於傳統的雜貨店,所販售的產品同質性較高,因此美廉社的發展對傳統雜貨店的衝擊較大。邱光隆表示,目前台灣傳統的雜貨店約有數萬家,顯示出市場仍相當龐大。不過有些雜貨店所提供的商品價格也可以非常低,因為大多是自有的店面,自己看店不需要太多成本,即使營業額不高也還能夠撐得下去。

而店舖大小和美廉社差不多的便利商店則影響不大,因為所販售商品差異性頗大,而美廉社也不像提供便利商店那麼多便捷的服務,所以在社區內大多合諧共存。

市場規模成長有限
超市續增壓縮量販市場

邱光隆認為,以整體零售業來看,台灣已經不是大成長的時代,以人口結構來看年增率也是越來越低,如果沒有新的企業或移民等進來,消費不大可能增加。只要一出現像我們這種新的競爭者,就是互相搶市場,所以整體的市場狀況不是很好。

而邱光隆表示,目前台灣消費者所得到商品的價格算是非常低的,市場真的很競爭,很難有業者可以隨心所欲地提高價格。目前某些通路較強勢的情況下,廠商面對較大型零售業者時獲利空間往往受到壓迫。不過邱光隆指出,一旦通路競爭到了最後,存活下來的零售業者每一家通路都很大,所有業者的進價條件都將趨近於相同,所以目前零售業者所努力的方向的就是盡量存活下來,因此內在的成本控管便相當重要。

邱光隆也指出,台灣的零售業市場競爭太過激烈,如果有業者願意減少部分的門市,大家都會好過很多。但以台灣經營者的鬥志來說,大多較不願意把不賺錢的店關掉,希望維持既有的市場規模,甚至有人是用一半賺錢的店來養另一半虧損的店。不像歐美一旦不賺錢就立刻關門。

近幾年來大環境的不景氣,讓所有零售業者都相當頭痛,邱光隆認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量販店,不僅是來客數,連以往較能支撐的客單價也下滑了。以目前超市持續展店的情況來看,新開的店舖勢必吸收到一些原本商圈半徑最大的量販店原有客源(如下圖),而美廉社的商圈半徑又比一般超市更小,雖然沒有辦法吸收到全部,但至少會有些影響。所以在店數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,每當有新的店增加就會使該區域的營業版圖重組,對商圈半徑最大的量販店影響最大。除非像Costco一樣發展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消費型態,或是併購其他業者擴大市佔率,否則量販店的成長是相當困難的。

目前台灣量販店約100家、超市約1,500家、便利商店約9,000家,邱光隆認為兩三年之內大約會維持這個平衡,其中有可能會繼續增加的只有超市。超市繼續增加將影響到量販店的生存空間,而便利商店則不受其影響。因為便利商店所提供代收等迅速、方便的服務,其他通路難以取代。

不過以目前的情況看來,超市是最有利的。以前台灣經濟高度成長的時期,許多人將開車去量販店消費當作是假日的休閒活動之一,可以帶家人小孩去逛逛,順便去美食街用餐。但現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,再加上油價高漲,以及騎單車等其他休閒活動的興起等,消費習慣的改變可能使得以往成功的行業逐漸走下坡。

談到未來台灣的超市還有多少展店空間時,邱光隆表示,1家量販店大約可分割成15~20家超市、家電賣場、服飾店等各種店舖,超市的部份如果能夠克服成本等因素,以瓜分消費市場需求的比例來看,再開1,000家綽綽有餘。

未來店型定位更加明確
展店人力資源充裕

在2010年的展望方面,邱光隆希望美廉社能夠在2010年將社區型與街邊型等店型更明確地定位出來,根據每一家店所屬的商圈結構訂立出因地制宜,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營業方式。在展店方面也將持續進行,而且現在已經有200店的基礎,相較於以往有更多的人力資源可用在展店方面。在營業額方面,邱光隆的看法較為保守,今年預計既有店能較前年有大約20%左右的成長,而明年度的目標則是較今年成長15%。

※注1:折扣店一般分為硬折扣店(hard discount stores)和軟折扣店(soft discount stores)。

硬折扣店業態:店鋪面積較小,商圈範圍較窄。其選址可以是交通便利的中小規模的商圈,也可以是交通便利但並不顯眼的地方,或建立在銷售生鮮食品的超市附近,一般以銷售食品或自有品牌為主。藉由少品牌、少品類、大量化、快周轉,並突出季節性商品銷售的經營方式,建立排他性的商品供應鏈,限定銷售品種。一般不用或少用高額設備、人員精簡、營業時間較短、不設大停車場、少用現代化經營手段、少用促銷費用、不在租金高的地方展店等經營策略,以有限的服務和低廉的經營成本,提供商品給消費者。

軟折扣店業態:店鋪面積較硬折扣店鋪的大,商圈範圍較大,常以大零售集團的另一零售業態出現,並以獨立的子公司組織形式,開展獨立的經營和管理。選址有別於硬折扣店,分為郊外有停車場型、城內繁華地段靠近鮮活商品超市型和社區型。商品結構較寬,以經營食品為主,也兼顧經營一部分生鮮商品,品牌較多,一般有部分知名品牌商品可與集團其他大零售業態統一進貨,自有品牌商品也不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綠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